《拖延心理学》读后感

《拖延心理学》读后感

背景

花费了大半年时间,应该是拖延了大半年时间,总算是把这本书给啃完了。

整体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蛮大的,让我对我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,重新找到了奋斗的方法和方向。所以特别针对书中的重点做一些总结和归纳。

具体分为以下几点:

  1. 在无意识状态下,写作 20 分钟
  2. 每个周末为下周做计划
  3. 把脚步放慢,从小目标开始
  4. 在确定的任务之外再制定计划
  5. 奶酪式时间分配法
  6. 合理的奖励机制
  7. 充分利用自己最 high 的时刻

接下来我会按照以上的点,一个一个的展开分析。

展开说说

1. 在无意识状态下,写作20分钟

这条说明的是,我们 80% 的思考大脑都是出于一个无意识状态,所以很多时候可以通过书写内容来找到灵感,找到内心深处的那个思考。

在操作的时候就是,一股脑的写,不管这个写的东西是不是合理,写就是了,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没想到自己想了这么多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。

2. 每个周末为下周做计划

无计划,就是失败的开始。

上面这句话就可以证明做计划的重要性,这个可以搭配第四条一起食用。

3. 把脚步放慢,从小目标开始

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都是在直接朝着一个很宏大的目标去用劲儿,但是如果目标没有达到的话,而且大概率不会短时间内达到,所以就会产生挫败感。正因为这个挫败感,没办法产生正向反馈,那也就后期慢慢失去了激情和兴趣,目标也就无法达成。

试着把这个大目标拆分成 n 个确实可执行的小目标,这个小目标越小,给你达到这个目标带来的成就感也就更足。他也就更有持续性。

记住这个小目标一定满足两点:可量化和可执行。

4. 确定任务之外在订计划

以前我有个坏习惯,就是喜欢排计划表的时候,把所有代办事项都排的满满当当的,这也就造成每次办事当天发现时间更本不够用,或者各种冲突事件没有留一个 gap 节点导致延期…等等

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已经确定的任务罗列出来,去整理这一周剩下的可利用时间,再去排计划,这样排出来的计划就更有可执行性。并且完成的可能性更高。

5. 奶酪式时间分配法

顾名思义,奶酪有很多的气孔,所以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去安排任务。因为我们不太可能总是有很多连续的大长块的时间。

利用好那些 1 分钟、5 分钟、10 分钟,见缝插针式植入任务,把分配的任务切分的更细,去满足在这么短的时间切片中可以利用的场景。例如我可以用一分钟写一个签名,5 分钟写一个大纲、10 分钟完成一个总结…这都是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来完成最终的目标。

6. 合理的奖励机制

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玩,都在躺平,都在娱乐,他真正的内心其实是比较空虚的。

人的本能在于创造价值,而持续的创造价值,需要一个好的反馈机制去维持,怎么达到一个正向反馈,就可以通过在完成了一个任务之后,去安排等价位的奖赏。比如造出了火箭,那么就可以奖励自己去火星上度假一天。改好了一个惊世骇俗的 bug,那就可以奖励自己去米其林餐厅搓一顿。

7. 充分利用自己最嗨的时间

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,所以每个人的兴奋时间点和低落时间点是不一样的,比如我就是早上比较 high,晚上就是个死尸。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去就生物习惯安排自己的时间。

让自己达到效率最大化。

小结

以上就是我在看了《拖延心理学》的读后感。

整体来说这是本很有用的书,质量很高,对我认识自己有了很大的帮助,也对我后面去落地执行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启发。

作者

dev

发布于

2024-10-23

更新于

2024-11-19

许可协议

评论

Your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&npsb;Update my browser now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