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 TZ 关于产品外观的讨论

和 TZ 关于产品外观的讨论

序言

只要信念坚定,你会慢慢的向你的信念的方向靠齐,离你认可的成功越来越近。

我和 tz 的认识起源于我发布的一篇小红书,当时由于我在做产品的外观设计,但是由于我的建模能力确实有限,绘制出来的模型实在不敢恭维,但是我们团队如果想要上 ks 众筹的话,外观设计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
我做的外观模型,惨不忍睹

虽然我知道我花了一定的时间学习建模知识,水平会有所改善,但是它一定会花费我很多的时间精力,我们团队又需要快速的出一个 demo 原型,来验证这个商业闭环的可行性。然后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,在小红书上我认识了 tz。

7 号晚上 8 点,我和 tz 开了一个线上会议,来讨论关于智能绿植 pico 的产品外观。他是一名工业设计师。而我是一名多年的资深前端工程师,两者的共通之处都是对可视化产品有一定审美。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,我们都对模块化的产品情有独钟。

概念:万物模块化

19 年底,我构想了一个概念,我认为生活中的很多物品,它们都可以相互链接,从而实现万物可模块化。

万物模块化

比如手机嵌入笔记本电脑的中心,是不是就可以作为 CPU 或者 GPU 来使用?

因为我发现,生活中很多的人,他们可能都拥有:一台笔记本、一个平板电脑、一部手机。

而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可能用的是同一个处理器。或者平板电脑和手机用的是同一款处理器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出现了折叠手机,三折叠手机。似乎它们就是在满足这样的一种场景。但是思考的方向不是模块化,而是功能更强。

这带来的弊端就是:成本的提升,和产品过度堆砌带来的丑陋设计。 我一直感觉折叠手机挺丑的!

讨论模块化方案

而模块化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:每个模块拆分成独立的产品。而每个产品可以通过组合达到不一样的功能。

会后

这次会议结束我有两个很深刻的感触:

  1. 一款产品如果想要实现模块化,它需要思考的点很多,也就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在前期就要确定好,比如主体模块的分发模式、结构设计。如何让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更自然合理?
  2. 如果有目标,就去朝这个目标的方向尝试努力,它可能不会给你想要的结果,但是它会帮你去往你想要的那个目标方向去无限接近。这就是做与不做的区别。
作者

dev

发布于

2025-11-08

更新于

2025-11-09

许可协议

评论

Your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&npsb;Update my browser now

×